首页>在线工具>成语用法

不平则鸣[bù píng zé míng]偏正式常用中性

鸣:发出声音,指有所抒发或表示。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。

出处唐·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: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。”

近义不平之鸣 鸣冤叫屈

反义忍气吞声 心平气和 称心如意

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遇到不平的事时“不平则鸣”的意思是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,形容人们受到不公正待遇或遭受委屈后,应该勇于发声维护自己的权益。也可以比喻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,应该直率地、不虚伪地发声。常用作动词短语,表达了要不满时就要反抗讨说法的含义。

写作时可以用“不平则鸣”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,例如可以写道:“前进的路上,我们的心中要铭记‘不平则鸣’的精神。”

生活中也可以用“不平则鸣”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,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他人的尊重,例如可以在合理维护自己利益的前提下,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。

需要注意的是,使用“不平则鸣”时要注意把握时机和方式方法,不能蛮不讲理或过激行动,要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。

其相近的成语有“不平之鸣”、“鸣冤叫屈”,表示抱怨不公平待遇或诉说委屈心理;相反的成语有“忍气吞声”、“心平气和”、“称心如意”,则表示忍耐、平静心态或满意的意思。

  • 例句 5 条:
  •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时,勇于发现问题、勇于发声,“不平则鸣”。
  • 在工作中遇到不合理的要求或压力,我们要用知识和理性去反驳,“不平则鸣”。
  • 作为职场新人,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,敢于“不平则鸣”,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  • 消费者有权利提出自己的诉求和问题,“不平则鸣”是合法和积极的行动方式。
  •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“不平则鸣”精神的参与和支持,每个人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社会改善中。

唐朝时期,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,很有才能,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,因而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。韩愈十分同情,并在孟赴任时写《送孟东野序》赠别:“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,草木之无声,风挠之鸣;水之无声,风荡之鸣。”

基于数据大模型,暂未人工校验,仅供参考!

分享有用的知识